专访丨继余秀华之后,又一草根作家范雨素爆红,但她却说“我靠苦力谋生,没有文学天赋也不自信”
一个月之前,范雨素仅用了几小时就完成了《我是范雨素》一文。有人说写自己的故事是最难的,或难以启齿或真假不辨。但范雨素的创作过程一路坦荡,没有一点纠结,因为当时觉得“没人看”。她开玩笑说:“早知道看的人这么多,我就选择不写了”。
全文共1692字,阅读约需5分钟
《我是范雨素》一书中所提皮村简略地图
44岁的湖北人范雨素怎么也没有想到,一夜之间,她的名字迅速蹿红社交平台。自传式小说《我是范雨素》,经微信公众号“正午故事”发布后,意外成为现象级“爆款”。
作品和人都火了,但范雨素却有点闹心。
从24日下午开始,十多家媒体和出版社蜂拥而至,这让有“社交恐惧症”的范雨素疲于应付。直到晚上8点,成都晚报记者才联系上范雨素本人。采访过程中,她反复和记者强调:“虽然接受了一整天采访很不适应,但大家都不容易,我一定要保持尊重。”
范雨素
范雨素,来自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,此前在北京做育儿嫂,目前从事家政行业。 因为想要采访范雨素的人实在是太多了,她只得给家政公司请了一天假。
同是来自湖北的农村女性,范雨素免不了会被大家拿来与此前爆红的农民诗人余秀华做比较。范雨素很谦虚地表示自己不仅不会写诗歌,还跟余秀华老师“差距很远”。
即便如此,很多网友一口气读完文章后,依然会感慨这篇让靠笔吃饭的人都会绝望的文字,绝对是“老天爷赏饭吃”。但范雨素却不赞同,“我对文字一直是很不自信的,我初一就辍学了。(注:范雨素表示由于自己此前个人表述问题,‘初中毕业’这一说法有误)老天爷没有给我这种天赋。”
北京皮村“工友之家”
2014年,范雨素加入了北京皮村“工友之家”的文学小组。文学小组的学员来自天南海北,多是外来务工者。在文学小组活动负责人小付的眼里,范雨素是一个“挺健谈”的人。不过工友之家创始人之一的王德志却认为范雨素“相对安静、总体内向。”
2014秋天,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老师张慧瑜开始给文学小组上写作课,在他的指导下,一年左右的光景,范雨素开始尝试写小说。而在此之前,用范雨素自己的话来说,“从来都没有写过。” 在文学小组,范雨素初次接触到了小说架构和写作技巧。
面对《我是范雨素》在网络的走红,范雨素觉得是因为融入了感情, 虽然文章有10%左右的艺术加工,但确实“写出了我内心的看法,比如关心‘无妈村’的儿童,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。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到他们。”
范雨素与女儿
除了真情实感的流露,范雨素局外人似的冷峻幽默让文字呈现出一种奇妙力量。一位网友在评论中写道:“作者笔下这种不经意,像是看到遇到海啸的水手平和地唱歌。”对于这种表达方式,范雨素说这并非刻意举重若轻,只是受过太多的苦,连苦本身也变成一种平淡的生活。
范雨素极爱读书。阅读之于范语素的写作,如同盖房子时打的地基。在文章中,她写“一个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,那就是小说看太少了”。
她不光爱读知青文学,还看《鲁宾逊漂流记》、《神秘岛》、《孤星血泪》、《雾都孤儿》、《在人间》、《雷锋叔叔的故事》、《欧阳海之歌》、《金光大道》。通过小说,她对国内外的历史、地理了如指掌。
正是这些阅读的积淀给了她冒险的勇气。十二岁,她在白纸上写下:“赤脚走天涯”;二十岁,她到了北京,因为“要看看大世界”。
范雨素手稿
提到最喜欢的小说,范雨素的声音似乎有些欢喜。十年前她最喜欢阎真的《沧浪之水》,虽然很多人把它当作官场小说的教科书式作品,但范雨素“特别喜欢它对于人物的灵魂剖析和拷问”。最近,范雨素在反复看刘震云的《一句顶一万句》,她在其中寻得了共鸣:“我感受到了和主人公一模一样的孤独感。”
2017年1月,范雨素辞去育儿嫂一职,成为了“时间更灵活,也更自由”的家政小时工,闲时,范雨素不仅会拿起书本,还会听歌,“最喜欢听古诗吟诵”。当然,写作依旧会贯穿她的生活,正如范雨素在文中所说,如今的她,有时间就拿起纸笔写长篇小说,写家乡亲朋的前世今生。
“长篇的名字叫《久别重逢》,这是一个讲诉灵魂的故事,我把自己的这种写作体裁称为‘魔幻纪实体’。”范雨素说,“小说中的乡亲们在前世是帝王将相,今生却是草芥小民,他们现在的精气神都带有前世的影子。”
2016年5月20日,在“正午故事”发表的《农民大哥》正是范雨素长篇小说的节选,而这篇短章还是“工友之家”中负责文学小组活动的小付帮他打印、整理到工友之家作品合集——《皮村文学》中的。(范雨素自拟的标题是《有梦想的大哥哥》,张慧瑜老师改成《大哥哥的梦想》,后来“正午故事”发表时改为了《农民大哥》。)
对这篇“自娱”的小说,范雨素“总是不满意”,虽然早已完成初稿,但还想修改得更好,迟迟不愿全文拿出。“目前,已经有5家出版社联系了我,但选择哪家,我也很为难。”
在向范雨素约稿的淡豹眼中,她是“湖北女作家”、“居住在北京的女作家”,也有网友将范雨素称作“来自大地的诗人”,但范雨素却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“农民作家”,“写作是我的精神欲望,这就是我写作的动力。”
范雨素
范雨素说,自己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寂寞生活,对于现在的关注“太不习惯”,不过很感谢网友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。
END
成都晚报记者:王雅妮 苏旸
编辑:丑丑